- 盛天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市虹口区在部分中小学开始探索"法制教育"和"依法办学",并以此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这一改革行动持续至今,已发展成为一种区域性办学改革的成功模式。近日,本刊特约记者盛天和走访了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在整体了解虹口区这一"依法办学"行动的同时,深入揭示其实践改革的背景和创新理念。
2014年18期 No.309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奚林明;严静;邱瑾;
<正>上海市钟山高级中学是虹口区一所普通的公办高中。多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的理念与实践,虽经历初高中分离、公办转制、两校合并、转回公办等曲折发展历程,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向上的态势。从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当法制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会呈现出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有序发展的状态。早在2004年6月,学校就已经获得全国中学生毒品预防
2014年18期 No.30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胡培华;李莹;
<正>这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却拥有美丽的校园,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在虹口乃至上海市的教育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口碑良好,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是上海市文明单位。谁能想到,6年前的虹口实验学校不仅硬件缺乏,软件更是薄弱,是一所处境困难的合并校。让我们来共同追溯一所新校、一所薄弱困难的学校是怎样通过依法治校走出一条和谐发展之路的……困难·挑战2008年6月,根据虹口教育资源重新布局调整,
2014年18期 No.309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 葛蕾;
<正>一、小学开设规则教育课程的意义1.开设规则教育课程是小学普法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往,学校通常是通过组织几次专题讲座或参观实践活动来开展普法教育,或者是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现有的教学内容零星分散地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法制教育如果只是这样零敲碎打地开展,效果并不理想。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普法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相应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才能起到效
2014年18期 No.309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张川;
但凡学科德育,"学科内涵"几个字总会被提及。的确,内涵的发掘和利用,是学科德育最大的特色和最明显的优势。但是光有内涵肯定不行,有了"米",还要考虑怎样"炊",考虑方法的问题。如同张川老师文中所说:只有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愿望、诉求等为出发点,历史德育才能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如何从方法层面入手解决历史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正是这篇探索文章的精华所在。
2014年18期 No.309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王芙蓉;
<正>一、健康的人格特征与历史教学人格是"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1])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会影响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当一个人人格不健全时,其行为和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严重的话会导致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相反,一个人人格健全,不仅是自身的一种幸福,
2014年18期 No.30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李飞;
<正>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制约,中小学法制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理念培养,重文本解读、轻实践感受,重静态分析、轻动态生成"的"惯习"。特别是在法律对青少年主体需要的满足以及法律学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等问题上缺乏科学的认识。
2014年18期 No.309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施海红;
<正>我刊2014年6B上所刊登的教育案例《这条"慰问短信"该不该发?》,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回应,不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特此摘录若干回应方案,以飨读者。小林同学的想法,是"合情"但"不合理"的。如果我是其班主任老师,不会要求全班同学给小林发这条慰问短信。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小林想法中"合情"的一面。高一是学生从初中步入高中学校生活的重要阶段。因为脱离了熟悉的初中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陌生的高中环境。所以进入高一阶段,
2014年18期 No.309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郭春飞;
<正>教育是思想间的碰撞,更是心灵间的沟通。学生问题行为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如何科学认识、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班主任急需提升的专业能力。案例中小林的行为,从动机来看,有其正当心理诉求的一面;而从方式来看,有其片面和狭隘的一面,这其实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因此,有效的干预应从心入手,用巧妙的方式解开其心结。首先,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角度认识学生的问题行为。
2014年18期 No.309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俞慧文;
<正>案例中小林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其实折射出高一学生这个群体的一些共性问题。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此时的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
2014年18期 No.309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余敏之;
<正>如果我是小林的班主任,我不会要求全班同学给小林发这条他所期待的慰问短信。原因如下:一、小林的行为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应当妥善管理小林为了抚平自己的伤心与难受,要求全班同学给他发慰问短信,并让母亲将这一要求转达给班主任,事实上是对老师和同学的一种"要挟",即
2014年18期 No.309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高成序;
<正>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需要我们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与回归。充分体现以人作为目的的本原核心价值,以为人谋幸福作为教育的深层关怀,使追求幸福、获得幸福、生成幸福成为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过程。在分析此案例时,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小林作为一个人的合理需求,不仅关注他的"生存性问题",而且关注他的"存在性问题",即不仅
2014年18期 No.309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杜嘉陵;
<正>相比较而言,中学生往往更看重同伴关系而不是家庭关系,案例中的小林尽管在家中备受宠爱,但病中的他依然希望得到同学的关爱,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他要求全班同学给他发慰问短信,以不去学校作为"要挟",这无疑是荒唐的。如果我是班主任,断然不会答应他的无理要求。我们应当看到小林在校表现的"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他对同学的关心、祝福和病时问候,但是小林寻求"同样的回报"显然是过于理想化的追
2014年18期 No.309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许昌良;
<正>案例中的三个细节我们不能忽视:一是小林在家里是被宠坏了的"小皇帝",而在学校的表现却"可圈可点";二是发短信给别人,别人一定要回复,否则就感觉"很受伤";三是生病之后,要求班里同学给他发短信,否则就不去上学。三个细节清晰地向我们揭示了当下独生子女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与表里不一的人格特征,这是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不良惯习的突出表现。案例讨论的空间与价值就在于直指当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软肋"。
2014年18期 No.309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何康;
<正>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对小林和班级同学进行教育引导,笔者有如下建议:一、妥善解决前教育与当前教育不对称问题每个学生都是前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果,前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基础。当前教育是否有效,与前教育有很大的相关性。学生的前教育和当前教育,由于众多原因,会发生不对称、不衔接的问题。小林的问题,从侧面看,就是在前教育中,小林形成的行为方式与当前
2014年18期 No.309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