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云;王俊山;
<正>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它要求学校教育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学校重要"产品"的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如何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然成为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内容。静安区承担了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在整体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加关注校本课程在促进和保障学生个性化成长中的关键作用。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校本课程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姜秀权;
<正>思考一:抛弃面子功利思想,回归校本课程建设本位当前,一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驱动力,一定程度上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考核等影响,以及学校之间攀比心理的驱使,把校本课程建设当做面子工程,却弱化了校本课程在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等方面的本质与价值。一些学校在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匆上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还有部分学校片面地将编写校本教材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为此,我提醒学校管理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王思毅;
<正>追问一: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所用?对于普通的中学教师而言,无论是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对课程教材体系的设计与把握,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要有足够丰富的课程资源来作为保障。因此,我们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好三个方面的资源,来保证教材开发的质量。1.灵活运用区域课程资源。作为一所地处远郊海岛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绿色生态、乡土乡情等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优势。我校教师根据崇明历史、生态和人文景观特点,先后开发了"生态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曹晏平;
<正>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地反映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效,正逐步成为衡量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执行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学校领导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进行理性思考?以下谈几点个人想法与大家交流探讨。第一,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主要是本校教师。我们常说:"有教师是有课程的前提。"因此,教师自身的课程理念观、知识技能现状,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技术的相关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张靖龑;
<正>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热情相当高涨,但校本课程在开发中还存在教师被动开发,开发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所开发课程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的问题。在此,我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误区1:开发意识薄弱,被动进行开发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不少学校和教师往往只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对课程资源的价值缺乏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杨文英;
<正>目前,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不同数量的校本课程,其中涌现出许多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但有几个问题困扰着我:校本课程是不是开发建设好了,着手实施了,就可以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持续力究竟来自何处?想法一:持续力来自课程设计动态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终结,恰恰应该是一个开始。衡量校本课程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是学生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再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可以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嵇佳敏;
<正>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创新课程的核心是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中教师权威者的角色,显然无法胜任创新教育的要求。在普陀区区域共享创新课程"灵巧机械手"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的那一个个创新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我对教师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顾毓敏;
<正>校本课程的类型偏向于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正因如此,我们常先入为主地认为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仅局限于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但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对于基础型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用一:校本课程能打破基础型课程的学科本位,融合各学科知识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型课程,但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仅靠语文一门学科的知识,恐怕是捉襟见肘的。比如,六年级《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一课中分析花儿红的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韩立芬;
<正>发展多样化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特色课程则是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2009年,我区提出了"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区域办学方向,区内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参与了"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实践探索过程,为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共享工作奠定了基础。一、研究特色课程内涵,明确区域实践指导方向特色课程包括三种类型,即较为宏观的学校独特的课程模式、中观层面的特色课程集群以及微观层面的某个特色课程科目。我区教育学院指导和推进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徐烂;
<正>徐汇教育坚持"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发展思路,创新区域教育发展的内涵。因此,我区教师进修学院及广大基层学校,从创新办学模式、改善课程组织、提升教师素养及改变评价模式等方面,积极探寻课程改革的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我区区域性的课程建设,以加强校本课程育人价值的研究为重点,立足校本课程的开发、整合、实施、管理、评价五大环节,凸显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力求校本课程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孙磊;
<正>从2011年起,我区教育局中教科与我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共同组建区中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改进区校合作项目管理组,借助区校合作项目实践这一区级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平台,深化中学各学科课程改革实践,全区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无论在开发数量还是实施质量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一、区校合作项目平台助推重点校本课程高点起步、科研兴教区校合作项目平台的创建,其积极影响与意义在于,鼓励我区各中学将校本课程纳入教育科研的框架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马骉;胡军;汤立宏;
<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中小学校在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同时,普遍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工作,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国家课程、基础型课程的有效补充,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基础教育中学课程改革在突破校本课程实践的瓶颈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存在问题】倘若将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核心内容仅仅是局限于开发校本教材,而在校本教材形成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张海森;
<正>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学校既要规范化地实施好国家课程,也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特色,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我区在2010年成立了课程资源建设中心,按照《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三年规划(2009~2012)》的要求,依托高校,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和推广了一系列区域共享校本课程,形成了区校联动共建共享的机制,调动了区内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依托高校和其他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丰富学生课程经历提供了保障。课程开发的系列成果为新一轮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沈伟;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中小学积极推进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了大量校本课程,形成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宝山区在"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推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着力促进区内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与提升。一、课程共同体的认识1.课程共同体的定义课程共同体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有某方面特色的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王开妍;
<正>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实践主体应该是学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是有差异的,校本课程的质量也难免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区域层面的引导与规范。近年来,松江区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区域层面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引领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导向和行为。一、评价的对象——侧重评价哪一种校本课程如果宽泛地讨论校本课程,那么它既可以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也可以是体现一所学校特点的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 孙赤婴;夏君;孙群英;王朝平;
<正>为了提高对校本课程管理和指导的针对性,我们对区内54所中小学的校长、419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结果表明,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在各校得到了持续性重视,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有100%、87%、71%的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开设的科目数达到班级数的150%。一批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日趋成熟,但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学校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等,需要区域层面建立一系列制度来引领和规范校本课程实施,形成校本课程推进的长效机制。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吕波;
<正>区域教研员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观课议课、教学以及论文评比、命题考试、统编复习资料等方面,还要成为课程政策的执行者,课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和质量促进者,即成为"专业的课程领导者"。这个新的定位要求区域教研员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相关的教学政策,而且要结合本地的特点与优势,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课程在本地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合理开发的相关政策,指导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域教研员对国家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视的,但对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往往是忽略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凤光宇;
<正>从上海一期课改开始,我区许多学校便逐步开始建设校本课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教材。上海二期课改时,校本课程在我区全面推开,更多学校加快了建设校本课程的步伐。现在,我区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2006年、2010年,我院先后两次对区内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本课程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虽然不少学校的校(园)本课程质量优秀,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少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十分简单,多活动少课程,个别学校校本课程甚至是高一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孙继珍;
<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区大力倡导与推进区域校本课程的有效建构。在我区校本课程的统领性规划下,我校历史教师整合我区乡土资源,并结合学校"宽基础、厚体验、重技能"的特点,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初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本历史课程体系。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徐建英;
<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重中之重。作为具有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青浦区,如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特色资源,构建地域特色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愫,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与实践的。青浦区教育局以青浦地方资源开发为途径,制订了乡土课程"古韵水乡美丽青浦",并以此探索全区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对乡土教育课程的开发,我区有自己的定位。一是挖掘青浦本土特有的人文、科技、自然资源开发并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徐馨;
<正>"十二五"伊始,《普陀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教育理念。而落实《普陀区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开设区域共享创新课程。区域共享创新课程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特长为起点,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入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的课程。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设区域共享课程,能达到一校精品课程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娄卫东;
<正>"社会实践阅读"是长宁区2010年设计的区域初中探究型课程。根据《长宁区教育发展中长期纲要》的精神,"社会实践阅读"课程力求体现科学的质量观,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学生提供广泛接触社会的各种机会,以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生动、直接的人生体验;它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知识技能的主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 杨玲;
<正>我校教师结合当下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和社会对环境问题意识淡漠的现状,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农业区县青浦区的有利资源,从2006年开始引导学生在校园内自主建立、管理和经营有机农场,种植安全、环保的有机蔬菜和花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园有机农场"课程。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探究等形式参与课程,在科技、环保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课程在市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丁学军;
<正>"有机农场项目"是上海"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之一。我们鼓励学生在校园里用有机的方法种植蔬菜,开辟校园有机农场。随着我校"校园有机农场"课程的开设,我们在课程的建立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怎样结合学校、环境、资源,开发创新性的活动等,更重要的是怎样引导教师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以下以引导杨老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姚雪春;
<正>我校主题为"我的童年在探究2"的乡土课程作为"快乐活动日"的实施项目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门课程结合课外实践活动的五个旅程来开展:国防之旅,以"少年军校"为载体,以共建部队为基地,增国防意识,强身体素质;健康之旅,以"健康"为主题,以超市、菜市场、蔬菜种植场、太太乐有限公司为基地,了解营养产品,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园艺之旅,以"美丽"为主题,以新泽源花木园林市场为基地,了解花草种植知识,装扮美丽家园;感恩之旅,以"感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陆飞;
<正>在我校"我的童年在探究2"校本课程的引领下,我们挖掘和利用了江桥地区的本土资源——上海新泽源花木园林市场和封浜蔬菜基地,在三年级开展了一系列以"园艺之旅"为题的活动。通过探究这一主题,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也实现了"资源与体验"之间的巧妙结合。一、实施原则首先,激发兴趣,积极互动。在活动实施前,我们主动与实践基地联系,并利用我校科技节中"认识植物的茎"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植物蔬果的兴趣,布置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朱红;张浔;
<正>我校所在社区是人口导入区,学生家庭背景各异,教育需求多样,这给我校的教育带来了挑战。基于从本土中、从校情中孕育文化发端的思考,我校以上海乡土文化资源为载体开展学校课程建设,为学校的特色形成和魅力展现搭建平台,为学生的多元体验和自主发展提供可能。一、以多样资源支撑课程开发自2005年起,我校成立了上海乡土文化校本课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正>本课题的研究从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开始,明确我校"小公民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出落实"个性化养成"的具体措施,以建设"五指课程+"为核心目标,对我校校本课程进行梳理,并逐步完善和改进。目前,我校已经完成了课程的基本顶层设计和概念确立,调查数据分析和经验梳理提炼正在逐步展开,叙事案例收集和微实验工作也完成了初步的设想和布局。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定能为校本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实践证据。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余祯;
<正>学校个性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问卷中的新发现,带给我们这样的新思考:能不能把小镇的概念引入学校的课程?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学生喜欢。黄浦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理念告诉我们,学校要研究学生喜欢的课程,而角色模拟游戏正是小学生当下所热衷的活动。其次,它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小镇给予了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的空间,模拟的小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紧密,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需求。第三,适合进行规则教育。在模拟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儿童扮演的是成人的角色,他们只有自觉遵守小社会的相关约定,才能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王克坚;
<正>玩耍是学生的天性,体验是乐学的基础。因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了让学生"顺天性而学",获取快乐学习的动力,塑造"愚一"学生特有品质,我校依据传统办学优势、地域人文优势、师资生源优势,以"社会统整、经验统整、知识统整"为原则,梳理教材中的空白点和延伸点,探寻"学科特性、学习兴趣、能力发展"的结合点,在"忠实教材,把握学科向度"的基础上,对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二度开发,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郑小燕;
<正>生活中的教育无处不在,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我校关注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开发并实施从生活中学习的"青苹果生活乐园"课程群,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课程中得以自主发展。该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整合了我校原有的拓展型课程中的与科技相关联的因素,以爱生活,爱科学为共同核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参观实践、游戏体验、实践探究、创意思维、科学精神培育等内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周昆华;
<正>我校是黄浦区的一所普通公办初中。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以"儿童立场,快乐学习,自能发展"为理念,开发了独具校本特色的"嘉年华"拓展课程,满足了不同特性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愿望,并引领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一、"嘉年华"课程的模式本课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推进学校课程建设,让师生在课程中受益、成长,推进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董李铭;
<正>在我校"嘉年华"课程的建设中,我所开设的课程叫做"变幻多彩的扎缬"。扎缬即现在通常说的扎染,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门印染艺术,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我完成了课程的建设及校本教材的编写。一、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课程目标:了解中国扎缬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各地的扎缬风格及相关的艺术文化,掌握扎缬制作中的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谭东华;
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认为课程应以学生为本,课程设置应满足学生需求,该校构建"绿太阳"课程,形成"礼仪、诚信、感恩、宽容、责任、健康、笃学、博览、善思、协作、创新"的十一项细化目标,强调为人为学,为每个学生的生命打好最亮丽的人生底色。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蒋金珍;陆佳婕;李莉;
<正>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促进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精神,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以"科艺交融、人文固本"的学校课程理念为指导,我校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可选择、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周国正;王长芬;
<正>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课程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通过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样发展?面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基于我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中,从2009年7月起,在我区教育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校开始了"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的实践。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傅亚维;
<正>我校"生活中的地理"校本课程于2009年9月开设,是我校地理组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成果。该课程由4位教师共同开发和实施,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教学特色,分别编写并教授两个专题,学生们选修本课程能同时感受4位地理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由于它既满足了高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主动探究的需要,又来源于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寇;
<正>2011年,我校成为了上海市首批"中英气候课堂项目"的参研学校。根据我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该项目落实到了我校的拓展型课程"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中,经过反复设计和实践,该课程基本上形成了包含5个模块的校本教学内容。我校在六年级开设"全球气候变化"的校本课程,希望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学习到的环境知识与技能,在拓展课中得到整合和运用,以此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杜育敏;
<正>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正>作为一所艺术、体育特色学校,我校培养出了大批人才。随着对教育的本质和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深刻认识,我们认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人与人的这些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而每种智能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学校应该办适应学生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深感学校课程设计应该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激发学生潜能,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因此,在"多元、共享"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李啸瑜;
<正>艺术、体育(简称艺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我校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和"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始终立足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艺体教育,通过艺体课程的整体开发与实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的艺体素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薛琼;
<正>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和发展路径都各有不同,因此千校千面,形成了许多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历经几代人的不断锤炼和提升,我校形成了"崇生尚美"的办学理念。"崇生"是对生命普遍规律的遵循,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更是对社区、学校、家庭生态场的价值体验。"尚美"的核心价值观是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在外在美的熏陶中获得自身的美,并会欣赏他在的美,最终学会去创造美。"崇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 浦纳;
<正>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是我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我校课程领导小组的整体规划,需要学科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研究需要随社会、校情、学情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质量,成为一所爱学习的学校、感受成功的学校"始终是我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对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校不断接近这一追求。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孟黎明;
<正>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加强课程领导,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是宝山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是我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校训。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践行这一校训呢?我们的选择就是:提升课程领导力,有效实施校本课程。一、积极主动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提升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鲁慧茹;徐斌;
<正>在愉快教育理念引领下,我校开展了丰富的课余活动,组建了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和各类学生社团。我校结合课程改革,形成了拓展型校本课程体系,即"345"课程。3代表3节课;4代表"愉快课程"4个要素,自主、兴趣、快乐、发展;5代表"愉快教育"培养目标所具体体现的5个能力,能上网学习,能双语交流,能动手制作,能歌舞弈棋,能游泳打球(至少一类球)。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正>"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不断地建章立制,规范和引导教师理解专业发展的内涵。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地理解和认同"每一个都精彩"这一理念,好似作画用的底料,有了这个学校才能在画布上实现愿景。于是,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来建设教师队伍。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娄华英;
<正>我校自2009年起开始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初步构建了以"多元、开放、统整"为主要特征的"万花筒课程"体系。"万花筒"般的课程愿景昭示着我校对课程的多元化、开放性和统整性的理解。回顾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我们在课程要素、课程组织、课程方案等方面展开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一、课程要素的多元性课程要素多元性指的是在课程开发中允许每一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高剑毓;
<正>新时期,在我校的办学理念"未来属于孩子"的引领下,我校在学校新四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身心健康、善思乐学、勇于实践"的学生培养目标。课程是学生培养的直接载体,我校结合时代、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建立校本课程"小学科学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推动课程内容一体化1.建构课程体系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王想龙;
<正>"高中微作文写作序列"是我校按照三类课程的实施意见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一门注重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与评价实践相结合的校本活动课程。这一课程的开设,旨在对已有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既拓宽了写作教学的路径,又缩短了写作实践与教学评价的时空,符合学生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要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孙鸿俊;
<正>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把"尚美育人、多元发展、幸福人生"办学理念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我校积极构建基于"幸福体验"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本课程体系。一、课程理念及内容我校在课程建设中倡导的"幸福体验"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教师而言,能够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丰富自己的专业素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王开妍;陈伟平;
<正>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不只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还会涉及对课程开发整个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校背景分析的评价、对学校投入的评价、对每门课程科目方案的评价、对课程实际实施效果的评价等。如此纷繁芜杂的评价要点如何通过一条清晰的线索整合起来,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各种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傅昌华;
<正>我校自办学以来,一直秉持"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所营造的民主和谐的大环境为实施"拓展阅读"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我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我领衔与众位同事共同接下了初中部读书节项目,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尝试。一、"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原则"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原则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规范化,具备规范的"课程方案",有明确而科学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张贤臣;
<正>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比例最高的初级中学。如何开展"融入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上海的学校生活,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我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融入教育"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着力研发"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有系统、分层次的课程化教育系列研究,来帮助每一个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正>"儿童哲学"课程是一门运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儿童思考,启迪儿童智慧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在集体探究和讨论中找到答案。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哲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像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吴冬宝;
<正>我校于2007年围绕拓展型课程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品牌课程,开发了一批有价值的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为了向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质量的科目,我校曾尝试挖掘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社会团体的人力资源。但是,在沿用校内拓展型课程管理办法对此类科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会在科目建设实施评价的环节中遇到诸多问题,致使相关科目建设未能展现其独
2014年Z3期 No.304,No.305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