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正>200年前的5月5日马克思诞生,170年前当他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1848年2月24日)还不满30岁。马克思在青年时代不仅创造了旷世的功绩,而且收获了伟大的爱情和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固然是天才型的伟人,但他身上依然有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学习到的方面,青年马克思应该成为当代青年最励志、最具正能量的偶像。高雅高尚的人生趣味。马克思从小酷爱古典文学艺术,青年马克思把人类幸福与自身完美的统一作为
马克思十七岁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对研究马克思青年初期的理想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呈现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对当前我国加强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时,要把理想教育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在进行革命理想教育时,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并能按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理想要求。
<正>编者的话:新时代学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需要新价值、新观点、新思路、新媒介和新方法。关注儿童的情感、生命与成长是学校教育的原点。其中,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需要多时空实施,譬如可以通过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加强班集体建设、开设体验式班会、实施品德课程教学等多种渠道,即在学校与班级中,根据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规律,设计情感教育框架,寻找情感教育资源,
儿童的情绪情感发生与发展具有其自身规律,也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可以细致而又合理地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但在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整体聚焦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理解新时代儿童的情感发展规律及社会化趋势,明确聚焦儿童依恋关系的建立、情绪情感状态的调节以及儿童自我发展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校德育课程明确关注儿童情绪情感发展这一动力要素,从而更好地通过德育课程服务于儿童的道德成长。
道德情感对于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不仅具有一定的催生、克制或调节作用,同时,其本身直接参与道德认识、行为、品质、评价等活动,是全部道德现实化的根本环节。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丰富而敏锐的感受。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真实的经验与情绪感受,从而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需要,回到生活并指导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教学活动中,丰富的游戏活动和引入的社会生活内容,都是对学生情感的多维培育,从而促使其习得一定的道德行为。与此同时,教师本身的情感资质与课堂上的情感激荡也将促进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品质的逐步形成。
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习惯于从控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习惯于从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习惯于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纪律规训,但往往由于不能直接关照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内心世界而导致管理效果不佳。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离不开班集体这一情感教育场,关注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班集体建设,才能寻找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实践智慧。在班集体中促进小学生情感发展要基于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营造充满教育爱的班级情感氛围,回归教育的本意。
初中体验式班会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验式班会中实施情感教育,要结合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遵循情感教育的内在机制,按照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遵循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与后续活动相结合等原则。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爱的关怀关系的形成,通过这种爱的关系,道德价值观的传递才能获得稳固的情感和动力。道德教育能否有实效,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构建起爱的情感联系。德育儿童剧就是一种适切的情感教育载体与方法,它用讲故事的方式走向儿童,起到渗透、唤醒、激励的作用,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正>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不少表演性的活动设计,即让学生"演一演"的活动。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幼稚,学生演不起来,容易流于表面而好笑,达不到其教育目的。确实,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教学中的这些可能,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学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理解这些设计的意义,不能认真对待,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关键在于
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亮点,也是思想政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基于这一定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实施中势必要充分考虑课程类型的特点,探索课程的实现形式,从活动型课程教学单元的建构方式、单元编制及实现形式来架构活动课型的教学实施。
单元设计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方面有较大的价值。单元设计理念有助于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结构性重建书本知识,生成能力之知,进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起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并策划评价和反馈方案。通过"主题—探求—表达"的活动实施模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实践主题,深入开展系列探求活动,并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和交流思想。
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断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是增强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自觉进行公共参与的认知条件。培养科学精神,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端正求知态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高中政治单元教学过程中的备课环节应设计以学生科学精神培育为指向的问题,实施科学的备课策略才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问题手册"是汇集单元教学过程中基本信息资料的工具,在思想政治单元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问题手册"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问题导向策略,及时、多向、精准地反馈信息,倡导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问题手册"可以优化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掌握好"问题手册"实施的相关要点,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单元教学高阶目标,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第七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班主任制度研究"为主题,聚焦中国班主任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变革,对中国班主任制度进行了深化研究。研究者通过对中国班主任制度研究,不断反思中国班主任制,注重中国班主任实践创新,从而构建中国班主任研究新范式,形成中国班主任研究新生态。
"温馨教室"是和谐校园的班级基础,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温馨教室"创建过程中,我们重在建设班级的人际沟通环境、学习生活环境、自我管理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师生在良好的班集体环境中,积极开展各类班级活动,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在制度"软文化"和物质"硬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了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承担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创造知识、创造未来的各级各类人才。学校在探索阅读特色教育过程中发现,创造性戏剧是一个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教育载体,由此将创造性戏剧列入学校创新课程模块,以戏剧社团为主要载体,并在三年级进行创造性戏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通过创造性游戏,激发了创新意识;通过角色扮演,丰富了想象力;通过剧本创作,提升了创造力;通过参加情景化的学习,优化了思维能力。
"敬奉贤人,见贤思齐"既是一种精神愿景,也是一种文化自信。上海市奉贤区将此作为立区宗旨,致力于"贤文化"建设。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部门充分履行"研究、指导、服务"职能,根据新时代"贤文化"建设要求,针对区域"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贤文化"教育的工作机制与载体,确立了中小幼一体化的区本"贤文化"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修订出版2.0版《"贤文化"教育读本》、形成"i奉贤·贤文化"区本德育课程方案、加强"贤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等,努力培育德育特色,推介德育品牌,谋划推进新时代"贤文化"教育的新举措。
如何准确判断和筛查学生是否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如果学生被确诊,学校如何进行有效适当的干预?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可以通过医教结合、协同干预的方法,即通过打造"医院-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辅导联盟,医院、学校、家庭分别承担不同的辅导干预角色和责任,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沟通与合作,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医教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干预的有效性。
中职生在青春期性意识发展阶段中处于"接近异性的狂热期",他们向往接近异性,但却常常感到迷茫;他们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却对自身的心理变化懵懂无知。因此,中职生迫切需要学习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心理课"我的心理变化"中设计的"体验-感悟-分享-成长"的教学流程,层层递进,旨在促使学生了解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阶段及其心理特征,形成应对性心理困扰的积极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健康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正>从2002年起,一场史无前例席卷基础教育领域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展开。笔者身处巨大变革的时代,基于个人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在课改大潮中,演绎德育人生的新篇章。一、关乎追求生命意义的一次重大决断生活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生可能遇到一些十分重大的转折点。每每这个时候,绕道前行还是驻足观望,闯过弯道还是见好就收,需要我们进行智慧的谋划和勇敢的决断。
<正>清明小长假,我携家人参观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很多参观者是一家老少几代人齐聚,他们驻足观看,神情专注。面对此情此景,我的思绪禁不住放飞到更为辽远的时空。我想到了清明之于家庭的意义。清明是追思的时节,意在敬畏生命、感恩生活。过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亲情孝道,唤醒家庭成员的共同记忆,更能提升家庭成员乃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是吗?北川
<正>班级中有个别学生不知何时染上了竖中指的坏习惯。有一天,课代表小A非常委屈地告诉班主任张老师,她在向小B同学收作业本时,小B不仅不愿意交作业,还对她竖起了中指。小A强调,这已不是小B第一次竖中指了,平时他也会在不同场合对其他同学竖中指,以此来表达他的不满情绪。另外,
<正>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学生在班级里既有习得,也有付出,还有各种角色体验。因此,班级不能成为自然群体,它应该成为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教育集体。作为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不仅要促使学生有秩序地学习与生活,而且要促进学生习惯养成、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本案例中,依稀可见班级中存在着教育不足的问题。
<正>案例中,值周班长小A被班级里几个调皮学生堵在厕所里打了一顿,王老师对此怒火中烧却又无可奈何。原因在于,班级中不仅那几个调皮学生认为小A是"汉奸"而该打,其他学生也这样认为。同学们给予打人者掌声与欢呼,视他们为班级英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案例中王老师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出了问题。
<正>对于案例中的"汉奸"事件,笔者认为,学生打人这一行为本身是不正确的,作为班主任需要对打人的学生进行恰当的教育,但更需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笔者建议班主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转变学生对"汉奸"告密行为的认知本案例中,班级学生普遍不认同值周班长的告密行为,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转变学生原有的认知。"告密"行为本身是否正确?笔者认为,学生的"秘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学生间
<正>班主任是水晶手链中的绳子,串起一颗颗学生的心;是粗犷的树根,滋养着学生成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运用"72变"应战各种突发状况。班主任肩负着班集体建设的重任。看完案例,作为一名旁观者,笔者能更加客观地看到王老师作为班主任其身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反思与改进。一、想一想,追本溯源审自身王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作为一名班主任,他为何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爱戴。学生站在自己的
<正>"‘汉奸’之伤"事件中王老师认为打小A就是打自己的脸。如果小A被学生称为"汉奸",那王老师扮演了哪种角色?这违背了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事实上,师道尊严被颠覆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学生不尊重教师,对教师失去信任。学生对小A这种通报教师的行为深恶痛绝等,除了有失师道尊严,还会引发"教师不敢惩戒学生"等问题。案例中,王老师"将喷发而出的怒火竟然被这突如
<正>着力生态实验场建设创设绿色生态校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直保持着"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致力于把校园建设成为生态保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拥有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达145种,还有裸子植物门的五大纲植物、上海仅有的七种国家保护植物(榉树、香樟、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野大豆、水蕨和明党参)等。学校建立了物联网生态园、猕猴桃园、上海本土物种保育园、中草
<正>引领梦想启航助推学生成长上海市普陀区真如文英中心小学地处社区教育发源地之一的真如古镇,毗邻普陀区人民政府,1958年重建。学校由香港绅士宋惠德先生捐赠"文英"楼而得名,在区域内有着较高的声誉。学校以"梦想开始的地方"为办学愿景,以"促进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为办学目标,立足"真如"校训,以"体验成功、快乐成长"为理念,实践"真者,精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