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正>核心素养是使个人在21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是国际上具有最大共识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方案强化课程的综合化、实践性,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课程建设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要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从知识到素养”是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德育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培育相结合,探索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德育理念,探索以真实生活和学科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方法与路径,建立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的全方位协同德育工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正>编者的话: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人格的育人功能,上海市闵行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了长时间、全方位、多维度的探索与实践,以“六进”为抓手,通过推动重点课题研究、三类课程构建、“一校一品”培育等路径,不断提升区域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了广泛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所有学科的协同合作,还需要学校因地制宜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国印象”校本课程,在课程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沪剧是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青浦区白鹤小学通过开发与实施以学沪语、吟童谣、唱沪剧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沪剧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沪剧、学习沪剧、传承沪剧,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
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幼儿园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在促进幼儿品德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幼儿园通过研制活动目标体系、科学设计活动内容、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方式,开展各类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幼儿道德体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发展,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与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
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和为人之道。教师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巧教孩子学用谚语,引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感受民间文化的绚烂多彩,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长人生智慧。教师应使学生家长认识谚语的教育价值,发挥谚语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家长将谚语的学习应用巧妙融入家庭生活中。
<正>编者的话: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探索科学有效的学科德育方法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何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将德育目标和内容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使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相统一,是中小学推进教学改革、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创设的高中化学学科德育教学依托学科教学内容,融入体现时代特征的德育内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依据德育目标梳理教学情境素材;立足线下、线上教学实践,提炼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创设的化学学科德育实施路径,形成可视化的教学思维结构;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作业活动,将其应用于评价教学效果。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学科德育的新途径。学校德育处与高中语文教研组联合开发“长宁历史风貌街区人文行走实践课程”。该课程依托长宁区历史风貌街区的文化资源,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旅游路线、历史人物故事、街区改建提案等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家乡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化学习可以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效果。教师基于新课标,通过项目化学习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四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是一所美术特色高中,学校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以特色创建为指引,围绕“全面育人”要求和“真美育人,创美育才”的办学理念,探索以“德美结合”“德美一体”“以美育德”“以美启德”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着力建设“五育融合”的德育生态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小先生制”融会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理,而当好现代“小先生”,承载着“伙伴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教育使命。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小先生制”,让“小先生”在为教而学、以教促学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能手、教师的助手和同伴的帮手,从而推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协同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复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必备的三大显性要素是议题、情境和活动,这三要素在内容上相互支撑,在逻辑上互相依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作为活动型学科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凝练议题,以议题为核心创设情境,以情境为载体开展活动,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为提高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实效,教师基于核心议题设计有效任务,借助问题和问题链,以“任务驱动式”展开教学,这有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激发教师教学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内隐性,必须依托生动、具体、真实的情境及活动才能真正落地。“知、情、意、行”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四个重要心理环节,高中思政课创设真实情境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以“知”为基础,构建问题探究式情境,形成学科观点;以“情”为纽带,创设感性熏陶式情境,增强情感认同;以“意”为核心,依托操作体验式情境,强化自主辨析;以“行”为宗旨,借助主题活动式情境,搭建知行桥梁。
“空中课堂”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互动方式、多元的教学设计,是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线上教学的重要依托。为有效提升线上教学的品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合理选用“空中课堂”优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借鉴学习环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开展“切片式”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品质,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线上教学的实效。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是单元教学的关键部分。教师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际要求出发,基于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结合具体学情,提出“1+1+1”单元学习活动模式,将教材中的每一课分为案例分析课、讨论交流课和实践探究课三个课时来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具体应用方法,关注学科内容的结构化,注重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设计,切实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
上海市市西中学积极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与实施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微课程,推进高中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化实践探索。通过“主题—知识点—话题”三级内容框架来设计微课程的内容序列,并进行应用实践,为家长提供了贴近生活、满足实际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获得了良好成效。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职业体验”课程是一门将生涯规划教育、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职业体验”四个模块,分为“走前、走中、走后”三个阶段。“职业体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社会责任感”为着眼点,以“参与式观察”或“实践中体验”为实施方式,让学生通过“浸润式”职业体验,近距离接触新时代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学习基本劳动技能,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崇高的人生志向,为未来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培养目标方面更加鲜明地突出其职业性,因而中职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尤为重要。对于刚刚步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专业选择、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班主任以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职业规划中所面临的困境为案例,探寻中职生职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生涯发展。
校园欺凌是一个关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者以上海市某中学为对象,围绕校园欺凌治理问题,剖析校园欺凌的内涵、特点及成因,梳理与总结有效防治路径。该校初步形成了全员参与、预防为主、及时干预、后续跟踪、积极援助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全面实施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导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冰山理论指导下,导师积极探秘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导育工作实践探索。通过分析学生的内心冲突,进行赋能型对话;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助力亲子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家校协同育人,共同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以问题为导向,开发与实施校本化的家长学校课程,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依托多元主体有效实施课程,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并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建设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育人理念以及家长需要的家庭教育课程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举措。上海市奉贤区思言小学基于培育具有“栀子花”生命本质的学生培养目标,构建面向全体家长的“栀子生长营”家庭教育微课程,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学校直面“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问题,采取家校协同的方式,依托校园活动、全员导师制、家长学校等多种载体,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模式,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方法,真正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上海市黄浦区四川南路小学将学校的阅读特色活动与社会实践相整合,结合各年级的阅读内容、主题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与实施分年级阅读基地寻访活动,引导学生在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多维学习,提升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中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引导中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方向和远大志向、培育中学生优良品格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上海市民立中学分析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并从创设党史教育环境、创新党史教育形式、拓展党史教育内容、延伸党史教育空间等方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将美育细分为“美学、美好、美商”三大主题内容,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专业+社团”的方式,开展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培养能感受美好、向往美好、追求美好、创造美好的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党支部深入推进“四史”教育,在立足思政课堂主阵地的同时,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四史”教育元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区域“四史”教育课程等资源,探索构建学校“四史”教育与家校共育新格局,提升“四史”教育成效。
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小学领导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工作党委结合近年来开展的相关研究与探索,精心制定了区域实施策略,拟从“统一思想认识,消除误区盲点”“全面谋划部署,把握工作重点”“聚焦现实问题,着力攻克难点”三个维度,分阶段有序开展区域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积极培育亮点,立足区情校情切实推进、务实创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
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党建工作的执行力,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从下属部门、党组织机构设置调整入手进行思考与研究,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实施,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将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学校治理格局落实到位。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学区党建共同体统筹基层学校党组织力量,深入剖析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成因,提出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向对接、融合共进”的优化策略,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制度建设、细化项目管理、深化区域协同等方式,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同频共振。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上海全面推行高考“3+3”模式,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成为一大趋势,也迎来了各种问题与挑战。班主任通过剖析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实施途径和要求入手,探寻促进高中生同伴交往的有效路径,提升建班育人实效。
教室环境布置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教育要素值得挖掘与利用。班主任依托班级教室宣传栏布置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温馨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班育人效果。
疫情背景下,随着高考临近,高三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班主任研究工作坊围绕高三学生作息安排、学习效率、情绪管理三个方面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剖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可能原因并探索解决方法,以期构建“高三学生、家长和教师”系统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居家学习期间,班主任工作坊围绕初三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方面的典型问题,剖析原因,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情绪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成长动力,以期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中考,实现目标与理想。
居家学习期间,班主任根据班情学情,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特点与优势,通过建立健全“云端”班级规章制度、开设“云端”主题班会课、举行“云端”系列活动等方式,携手家长,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提升建班育人实效。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汗水乃至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意义重大。
<正>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文化育人的德育实施途径与要求。作为小学班主任,笔者根据班情学情,积极打造班级特色,引导学生运用儿童简笔画来描绘班级目标、讲述班级故事、学会处理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等,从而提升建班育人效果,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让班级生活充满文化气息。笔者带领学生利用手绘开展建班育人工作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其一,符合儿童喜爱绘画的天性,主要以儿童简笔画形式呈现;
<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三四年级的学生要能够制作简单的日常饮食,初步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初步体验种植、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规范地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懂得在劳动中遵规守约,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笔者结合校情学情,融合学校“校园四季活动”,实施班本化的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使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
<正>紧扣德育要求开展项目研修工作室在“信任关爱促成长,快乐合作共发展”的建设理念引领下,了解学员需求,指导学员制订个人规划,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室研修规划。针对学员经验足、理论弱、研究需求强的实际情况,工作室以“聚焦育人艺术,促进专业成长”为主线,以期通过每期两年的共同研究和实操训练,增强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探究问题的自觉、引领发展的能力。工作室围绕“聚焦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提升初中班级活动育人成效的案例研究”项目,组织班主任细化各阶段教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