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正>人工智能重塑未来教育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使其无论面临多么复杂难测的境遇,都能用坚定的价值理性做出独立判断,并妥善地加以应对。二是要重视建构机器智能高度发展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三是要转向对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具备人机协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创新思维、计算思维和情感能力等高阶能力将成为人类的关键竞争力。培育机器智能无法具备的社会情感等是未来教育的关键内容和目标。四是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引导全民终身学习,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上海市杨浦区立足多年学科德育实践基础,坚持价值引领,凝聚“德育为先”的区域共识,丰富学科德育内涵,立足“四个百年”的区域特色,探索“德智融合”育人新模式,创新多元整合实施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正>编者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少年儿童形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是学校教育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科研室通过专项课题的全流程管理,以研究的方式加强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理阐释、前沿跟踪和实践导引,并与区域教研、德研等各方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同步跟进,在探索形成区域实践模式的基础上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可共享的丰富资源和案例。
历史学科担负着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梳理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相关内容,创设或模拟典型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相应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中思政课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思政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目标,也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相关学科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语文革命主题课文是进行革命精神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革命主题课文的教学需要做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革命精神教育的统一。一要引导学生在对词句章篇的分析与细读中理解革命情境,感悟主人公的革命精神;二要引导学生在写话写作练习实践中表达并进一步感悟革命精神和情感;三要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类似情境,用移情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革命精神和情感的理解与体验,把传承革命精神落到实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与新疆叶城县柯克亚乡小学是“手拉手”结对学校,以此为契机,两校共同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两校围绕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设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少先队活动,促进两校学生在情感上心连心、认知上相互了解各自的民族文化、行动上愿意为国家富强而共同奔赴。两校的结对实践,对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良好作用。
聆听、学习、讲读、扮演红色故事,是幼儿园开展红色故事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运用红色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通过运用创设红色环境、讲演红色故事、当好小宣讲员、开展节目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五大策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故事的魅力,传承红色基因,了解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初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立足思政课程、落实学科德育、探索课外实践等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落地落实。
爱国主义是民族心、民族魂,新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两者在教育内容、情感目标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外国语学校以“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科学精神”为核心理念,以载人航天精神为主要内容,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人生价值”四个领域构建课程内容,开发了“奋进的中国航天”校本课程,切实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素养是劳动课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劳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围绕劳动素养,体现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作用,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具体性、情境性、适切性和整体性特征,优化劳动课程实施,引导学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使命任务和实践主题,也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密切相连,是对初中生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初中思政课的逻辑维度,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现代化观,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打造高品质的思政“金课”。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为初高中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厘清初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内在关联,借助学科大概念这一关键抓手,设置情境与议题,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探索初高中思政课衔接教学的有效模式。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巧用社会热点、妙用法治案例、善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真实教学情境,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在体悟、思辨、澄清、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开展议题式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教学生态,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现实要求。设计生活化、真实化的议题,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活动化,达成学科知识建构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高中生面对高考、同伴交往、亲子关系等方面问题时,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心理教师尝试将园艺疗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同伴交往,增进亲子关系,增强耐挫力,树立自信心,呵护学生心灵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学校应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师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依托午会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无法实现各年级全覆盖的不足,这是学校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该课程以真实问题解决与积极心理学为设计导向,坚持心理知识宣传与技能学习并重,在关注年级差异的基础上设置结构化教学环节与内容,既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又推动全员导师制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做好科学合理的升学规划并把握好其与生涯规划的关联性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班主任在建班育人工作中,针对高三毕业班学生,从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分析、学业目标和生涯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多方沟通协作路径的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如何基于生涯规划目标,精准施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升学指导,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红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杨浦北校以红色教育为重要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小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丰富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拓展了实践路径,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新时空。
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在“五育并举”背景下通过推动校园劳动、劳动课程建设和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过家校携手、校外实践等方式,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开设一系列富有劳动元素的拓展课与社团课,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光芒,都值得我们去呵护、去引导。指导在学习、情感、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的爱与责任是根本,因材施教是关键,家校合作是保障。教师要通过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指导水平,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上海市嘉定区嘉秀幼儿园积极打造校园里的小农场,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需求,开发与实施“小农场”系列活动,拓展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活动育人作用。教师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激发幼儿劳动兴趣,引导幼儿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正>她的“网红”视频“钱老师,您快看,这是不是你们班小黄同学?”实习教师拿着手机匆匆忙忙地来到办公室找我。话音未落,我抬起头,朋友圈里一段视频映入眼帘。“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馨儿,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歌……”画面中的女孩自称“馨儿”,穿着露肩的白色挂脖上衣、黑色超短裙,肩背大腿裸露在外,嘴里一边哼唱着网红歌曲,一边模仿网络短视频里的大人那样扭动肩膀。这是小黄同学吗?她在视频里跳舞的神情与学生形象极为不符,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正>红色,是五星红旗的颜色,也是中国最具标志性的颜色。峥嵘岁月里,这抹英勇坚毅的红,点亮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灯火;和平年代里,这抹拼搏进取的红,吹响了中华儿女富强的号角。今天,这抹红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孩子们的心底。为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校开展了“童心永向党,献礼二十大”唱响红歌活动。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学生时,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正>这几天,小刘同学把一封写好已久的家书投进了信筒。从最初接到这项特殊“作业”时的不知所措,到流着泪不愿停笔,再到寄出时心里对父母回应的期待,一封家书给小刘同学带来的改变让他自己都难以置信,这是一次惊人的“逆转”。云中谁寄锦书来?军训生活开启,高一新生远离熟悉的家,在炙热的阳光下挥汗如雨,在滚烫的大地上咬牙坚持……道不尽的军训点滴,诉不尽的眉间心上,如何纾解情绪?思来想去,接近军训尾声,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书。
<正>这个夏天,我去往人生中距离最远、海拔最高的地方家访——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我的学生晋美旺久的家就在那儿。同事指着路边盛开的花朵告诉我,这就是生命力顽强的格桑花,雪域高原是它的家。晋美旺久和他的家人正热情地张罗着迎接我们到来。他家门外是一望无际的一座座山头。他说我们来的路是之前刚修好的,否则如果遇到雨天我们只能止步在半路上了。那一刻,我的心颤了,很庆幸在他跨越大山、走出大山,与父母远隔千里之时,我和他相遇了……
<正>迷茫,丢失“最好”“同学们,掌声,恭喜我们的新班长!”“哇……”我的话音未落,一阵哭声划破了教室上空,让新学期的班长竞选戛然而止。趴在桌子上大哭的是竞选班长失败的小星,我连忙走过去,把她拥在怀里安慰道:“小星,没关系的,没能选上班长并不代表你不优秀,我们还可以竞选其他岗位呀!”“不!我要当班长!”小星哭得梨花带雨,态度坚决。“为什么?”我问道。“因为……因为……”她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正>一段对话“万圣节!”宣传委员晨晨一改往日的轻声细语,大声疾呼。“重阳节!”副班长轩轩提高了音调。每周一放学后,是班干部例会时间。这天,我按照惯例,前往会议室巡查。还没走到门口,我就听到了激烈的争执。我站在门外,会议室里以晨晨和轩轩为“首领”划分成了两大阵营,班干部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得出来晨晨和轩轩都有拥护者。班长小浩一时不知所措。我对小浩招了招手,示意他悄悄溜出来,想了解具体情况。
<正>校家社协同育人彰显“适佳少年”风采学校在长宁区“活力教育”理念和“办适合每一位师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积极落实“家校社共育3+3计划”区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根据阅读、劳动、运动、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专项工作计划,开发与实施五类校本课程,打造“适佳”校家社共育品牌,成立校家社共育委员会,探索建立新型校家社关系,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朋友圈”,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