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是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各学段从教学角度厘清思政课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教学方式与学生成长的关系以及理论建构与实践学习的关系。需要加强各学段对一体化教学的理解,研究一体化教学的特征、内容和实施基础,设计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落实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正>编者的话: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指出:“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政策指导下,各地教育部门和大中小学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普遍存在脱离学科实践、忽视学生主体、实施保障不力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学科教学,学科实践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学科性价值,学科实践的实践属性有助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体验性要求,学科实践的整体思维有助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保障体系。上海市嘉定区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共同问题研究、整体资源凝聚、教师素养提升、主题活动设计”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探索形成了基于学科实践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路径。
为进一步加强区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党委积极开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区域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立足区域实际,建立“三个机制”,构建“三链”路径,探索“三跨”突破,共享“三个资源”,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样本。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调动全校合力方能切实推进。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三融”工作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建设、融入优质师资、融入红色血脉,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助力学区内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新局面的形成。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打造的“强国有我·吾@说”软实力思政大讲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区域软实力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形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品牌。
红色文化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通过文化传统、价值传承、情感濡化、历史记忆形成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资借鉴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境界、辩证思维、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实践中,可以通过构建具有彻底性的红色文化认知、培育具有稳定性的红色文化情感、锤炼具有坚定性的红色文化意志、形成具有信仰性的红色文化认同,促进青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正>编者的话: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本期聚焦旨在探讨“五育融合”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区域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虹口区从区域层面出发,尝试建构全面育人体系,通过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建构学校融合课程体系、推动融合育人教学范式变革等多项举措,将“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
“五育融合”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不仅是具有先进性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在教育实践场域发挥引领作用。上海市虹口区在厘清“五育融合”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对融合切入点和融合程度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区域层面尝试建构“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全面育人体系。具体而言,聚焦育德关键,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凸显德育先导,建构学校融合课程体系;强化学科德育,推动融合育人教学范式变革;注重以德为先,创设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促进“德心共育”,形成家校合力育人的有效路径;落实全员育德,全面深入实施全员导师制;坚持德行合一,搭建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体验平台。
项目化学习与“五育融合”的价值理念有内在契合性。上海市虹口区广灵路小学通过建构彰显“五育融合”理念的主题节项目化学习体系,有效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丰富了学校课程供给,也为“五育融合”找到了有效的实践载体。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作为上海市数字化转型样板校,尝试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推动“五育融合”的综合素养评价改革,从而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综合素养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以“德育为先,五育融合”为指导理念,依托学校剧团,以学校年度大戏《刚愎的医生》排演为契机,组建剧团核心教师团队,完善剧团组织框架,建立工作机制。挖掘剧团活动中蕴含的五育元素,提炼剧团活动的“五育融合”发展目标,完善学校剧团促进“五育融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上海市第五中学以学校“善”文化为核心,坚持“德劳融合”,探索通过项目化学习发挥劳动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围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初步构建“德劳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和道德素养。
上海市虹口区丰镇第一小学从育人视角对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进行深入探索,突出价值引领,强化需求导向,构建了“丰课程、重实践、强教育、讲协同、求融合”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推进机制,提升了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劳动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传媒行业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是传递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媒介,其自身的廉洁自律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基于自身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思考,分析了教育传媒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廉政风险和具体表现,探析了这些风险存在的原因,并从加强党的领导、重视党纪学习教育和思想文化建设、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上海市闵行区遵循系统规划、完善机制、家校社协同的原则,通过丰富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培育特色课程、弘扬劳动精神、强化示范辐射等路径,健全长效机制,创新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劳动教育过程,引导学生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中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提升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效。
乡村学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教育资源特点,更需要借助全员导师制来重塑导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上海市金山区钱圩学校针对乡村学校导师制推进中的瓶颈问题,通过“一班一品”实践项目,通过构建整体性设计、个性化定制及长效化实施机制,促进乡村学校导育生态的重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其中人物插图占比最重,且具有鲜明政治性、行为示范性、形象趣味性、精神指向性,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都有重要价值。初中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教学导入中巧用人物插图“激兴趣”、教学讲授中善用人物插图“引思考”、教学小结中用人物插图“做拓展”,重视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地用好人物插图,使人物插图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基于真实相关性、复杂性、互动性、协作性、开放性等原则,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不同复杂程度的真实性问题情境。一是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创设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二是运用角色模拟法以打造促进学生体验的情境,三是运用项目导向法以构建解决复杂问题的情境,知行并进地促进学生逐步树立法治观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戏剧法是把戏剧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通过学生的戏剧表演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将教育戏剧的特点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相结合,在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处理好活动与内容的关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运用于实践。
“一案到底”是案例教学的一种模式,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主线,以案说法、以案说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一案到底”,要以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为基础,优化“一案”情境,构思情境问题链,创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度思考、建构知识体系,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体化教学设计是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转化过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一体化教学设计提供了三个重要依据,即以学生为中心、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为此,教师可尝试以对学生的全面研究、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源有效融入的研究为抓手,将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引入常规课堂,成为思政课教学常态。
近年来,社会情感学习逐渐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学生情绪智力的全面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研学课程,以云南研学课程为例,通过开发与实施“课前调研、角色体验、问题解决、合作创新、汇报展示”等课程模块,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做负责任的决定等关键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从困境中恢复,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教师依托学校拓展课平台招募了25名六年级学生,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为目标,设计并开展了为期12周的校园心理剧团体辅导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团体辅导活动,提升了自我认知,学习与掌握了合理的情绪表达与调节的方式方法,通过挖掘利用内部资源和外在支持力量,依托良好的支持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以及心理弹性水平。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学校整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的整体历史背景下,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既有助于强化党的领导,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紧密结合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发展趋势,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融入学校管理、融入师资建设、融入课程教学、融入学生培养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学校高质量新发展。
中小学校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教育领域的鲜明体现,也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要求的制度保障,更是深化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上海市彭浦中学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发挥政治优势提升治理效能,强化组织功能凝聚育人合力,融入中心工作实现价值引领,确保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落地落实、见行见效,真正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学校高质量新发展。
上海市崇明区竖新小学党支部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建育人模式,结合学校“善文化”教育特色和“培育红色接班人”项目,组织实施以“亮身份、亮承诺、亮工作”为内容的“三亮”工程,要求教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亮出自己的育人承诺和行动;强化教师在工作中的“政治引导、学习辅导、行规教导、生活指导”的“四导”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加强“思想、阵地、队伍、课程、制度”等党建育人“五要素”建设,较好地形成“三全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家庭治疗理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等特点,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据此,研究者构建了一个包括家庭治疗理论、核心假设、指导技术三个层次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型,同时梳理出包括信息收集、个案概念化、建立联盟、制订计划、监控效果五个步骤的个案指导流程。个案指导模型与流程及配套资料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性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作用,进一步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上海市嘉定区以区家长学校建设为抓手,促进校家社三方融合,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效能,形成了重塑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格局的有效经验,促进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当前,祖辈参与养育孙辈占据一定比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充分挖掘利用家庭、学校、社会资源,依托“隔代‘慧’养共实践代际共学创美好”研究项目,开发与实施“‘乐享银龄’隔代养育专题课程”“‘老有所为’祖辈进课堂现身说”“‘老当益壮’祖孙实践活动后茶馆”“‘返老还童’搭建祖孙共学平台”四类课程,构建隔代养育新样态,促进代际共学互学,优化隔代关系,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助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整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用,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教师基于校情学情,挖掘利用家校社资源,采用“课程融合”“活动提升”“实践体验”三大策略,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在“给予每一个生命眺望世界的力量”办学理念引领下,从2010年开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基础,提升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班主任在此基础上,围绕“世界眼中国心我担当”主题,开展指向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高中德育主题活动,通过课堂模拟活动、研学情境、生涯规划等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学生通过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真正拥有“世界眼”,坚定“中国心”,不断优化自己的生涯规划,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自身在未来社会立足、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学校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发展会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加入班主任队伍,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学校面临德育队伍培养、衔接的难题,青年班主任也遇到了建班育人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在“双新”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着力建设“紫薇花”班主任工作坊,坚持问题导向,以工作坊建设为抓手开展校本研修,积极探索青年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学校德育队伍的衔接问题、青年班主任专业发展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正>成长的红“咦……你看她的裤子!”“哇,好吓人啊,怎么看上去像尿裤子了?还有一股味道……”“就是,好怪的味道。”“该不会是……好恶心啊!”“不对,那个好像是红色的!”此时,坐在教室后排的我停下了批改作业的笔,学生们细细碎碎的交谈像一阵风,逐渐席卷了整个班级,打破了教室里持久的和谐与静谧。我顺着学生们躲躲闪闪的目光望去,只见小A同学涨红着脸,佯装镇定地低着头在翻看英语书,她那略微颤抖的嘴唇、僵硬的肩膀以及明显想把自己蜷缩进阴影中的身形都在告诉我,她听到了同学们的议论声。
<正>那是一个晴朗的初秋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我踏着轻快的步伐走向办公室,准备开启崭新而美好的一天。突然,背后传来学生发出的委屈的声音:“老师,班级值日我没法管了。”我转身看是小静,小静是班级劳动委员,平时她一直把班级卫生管理得井井有条,今天不知道遇到何事。只见小静皱着眉头,继续说道:“最近好几次早上进教室的时候,我都发现地上有纸屑、课桌也没排整齐。我已经帮助值日生打扫过好几次了,但是,出现这一情况越来越频繁,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正>学校秉承“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学会自理、掌握技能、融入社会、享受生活”的公民。学校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现场体验特色课程,围绕“购物、交通、餐饮、休闲”四个领域,按照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确立了18项总目标、54项领段目标和316项子目标,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课程方案,并编写了相应的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发展性评估手册、家长指导手册、社会故事手册及社区宣传手册。
<正>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成立于1979年2月,是一所以招收本区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智障儿童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共有9个年级、10个教学班、100名学生;拥有在编教职工36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31名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数的91.2%),另有2名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2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正>自2017年以来,在融合教育政策背景下,学校积极开设“第三课堂”,邀请周边的普通教育学校师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携手特殊儿童共同开展普特融合活动。学校围绕普特融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研究,确立了普特融合活动目标,开发了“五育”并举的普特融合活动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融合活动,完善了普特融合活动运行机制,形成了多元化的普特融合活动方案集。
<正>学校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教育活动,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艺术修养。学校开设了舞蹈、书法、美术、乐器等艺术社团,携手上海诺宝艺术馆、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上海市长宁区残疾人联合会、周边社区等单位机构,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和学生作品展;